賞鯨情報

地方創生基金會主辦講座《 台灣AI大未來》

昨天從花蓮北上,一整天像被塞進一個快速旋轉的未來裡。
這場由 #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 主辦的大師講座,
主講人是前 Google 台灣總經理簡立峰老師。
短短幾個小時,內容豐富得像海浪似的,一層又一層湧進腦裡。
他談的不是AI怎麼用,而是讓人重新去思考
我們該怎麼與AI共處,怎麼讓人與地方繼續有價值。
.
簡老師提到,AI正在重新定義知識的生產方式。
過去靠著從書本學習、靠經驗累積,
現在只要一個指令,就能生成上千個答案。
關鍵不在於工具,而在於問題本身
「AI的能耐,是問出來的。」問得準,才能讓AI幫上忙。
他笑著說:
「一問一答叫抄襲,十問十答叫學習,一百問一百答叫創造。」
.
地方創生這些年,我們問過市場、問過政府、問過社區。
現在,得學會問 AI。
問得越貼近現場、越誠實,它就越可能幫我們找出新路。
其實我們在做的事,也沒那麼不一樣。
在海上,我們問浪、問風、問聲音從哪裡來。
那是一種靠經驗建立的資料庫,
透過一次次的出航,累積成我們對海的理解。
AI 也是靠資料學習,只是它更快、更廣。
而我們學的,是慢一點、準一點、帶著情感的那種知識。
AI 用數據學習,我們則用時間。
一趟趟航班累積起來,就是屬於花蓮自己的資料庫。
.
講座中另一段讓人印象深刻的,是他談到「少子化」的問題。
台灣每年出生人口不到十四萬人,
未來還有一部分人會將離開台灣。
二十年後,整個社會可能出現勞動力斷層。
真正讓地方延續下去的,是那些願意留下、懂得連結的人。
AI會取代一些職業,卻取代不了生活本身。
我們需要的是讓科技成為工具,
而不是讓它決定誰該被留下。
.
簡老師笑著說:「AI養得出牛頓、愛因斯坦,就是養不出水電工。」
全場笑聲一陣,但那笑背後帶著真實。
AI或許能模擬邏輯,卻學不會修理現場、讀空氣、懂人心。
那些懂得修理、能動手、能面對現場的人,
才是真正讓社會運作下去的人。
.
AI會替我們加速許多事,但解不開人與土地的關係。
一個社區的故事、一條街的味道、
那都是AI需要我們教它的東西。
.
講座最後,老師談到「一日生活圈」的想法,
從台灣延伸到鄰近的島鏈與國家。
未來的世界會更緊密,
合作的對象可能是外國人,也可能是機器人。
但不論世界變得多快,地方依然重要。
因為只有地方,能讓人真正感受到「生活」的溫度。
.
我聽著那些例子,一邊想著我們在花蓮做的事。
我們或許不懂演算法,但我們懂人。
我們知道一場活動該怎麼讓人笑、讓人願意停下來、
願意聽你講完一個關於海的故事。
那份溫度,也許才是這個時代最稀有的能力。
.
離開會場的時候,天色暗下來。
手上拿著那本《 #台灣AI大未來》,
心裡卻想著「地方的未來」。
AI會改變世界沒錯,但地方創生的價值不會被取代。
我們不需要和AI比速度,
只要繼續讓地方發光、讓故事流動,
世界自然會循著光過來。
.
美伶姐在講座裡提到一句話「越在地,越數位。」
起來簡單,做起來需要長期功夫。
科技不是距離,而是一座橋;
當我們把在地的語言、資料與故事好好整理、好好說清楚,
讓地方更被理解、讓故事被世界聽見,
這就是最好的數位化。
.
謝謝 #美伶姐,總是願意替我們打開那扇門。
讓我們不只是學AI,更學會抬頭看見未來。
也謝謝每一位一起學習的夥伴,
在變化這麼快的時代裡,
能並肩思考、交換眼神、記下彼此的筆記,
那是很珍貴、也很幸福的一種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