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-10-14
米林小姐 新書《保種:花蓮原住民農耕知識與飲食文化》

	在花蓮,關於「保種」這件事,有人默默走了很多很多年。
	例如我們的夥伴陳美齡老師,多數人叫她米林小姐
	她總是帶著筆記本、錄音筆,去年走進太魯閣族的古村、
	賽德克族的山里與崙山、布農族的中平。
	背著器材、拜訪,和耆老聊天、記錄植物名稱,
	問他們怎麼種、怎麼收、怎麼吃。
	.
	這些記錄,每年都成了一本書,
	這次
	《保種:花蓮原住民農耕知識與飲食文化》
	終於出版了!出版了!出版了!
	.
	書名看似學術,內容卻非常生活。
	裡面記錄了阿美族、太魯閣族、賽德克族、布農族等六個部落的農耕智慧。
	包括傳統作物的保存方法、植物辨識、
	節慶飲食與祭儀食材。
	.
	阿美族的糯米不只是主食,
	也是祭典中不可或缺的記憶載體;
	油芒在中平的布農族人世代保種,從未遺失。
	而在山裡,葛藤可以止血、虎爪豆是天然的綠肥⋯
	那些植物的名字、氣味與用途,多半來自口述與記憶,
	從長輩傳給年輕人,像一場沒有結束的講述。
	.
	你或許會問,這和我們多羅滿有什麼關係?
	因為我們有米林小姐的專業,
	所以承接了農改場的計畫。
	但這樣的工作,說業務太輕,說外包太冷。
	更準確的說法是,它是一場延伸。
	.
	當我們習慣在海上聆聽鯨豚的聲音,
	也渴望在山裡聽見人與土地的語言。
	鯨魚的聲波與耆老的講述,其實沒有太大不同,
	都需要有人記錄、整理、留下。
	.
	在執行過程中,米林老師克服的不只是山路與氣候,
	還有文化差異與語言隔閡。
	每一場訪談都要建立信任、確認用詞、比對族語。
	她說,有些植物的名字只能用族語來說,
	翻成中文就失去了氣味。
	於是她乾脆用族語留下,
	讓那個音節像一顆種子,靜靜躺在紙上。
	.
	這本書的出版,不只是成果展示,
	更像是一場文化的回歸。
	它提醒我們:
	環境不只是自然,而是一種人與土地共生的方式。
	那些農耕知識、飲食習慣與祭儀規律,
	都是地方智慧的一部分。
	.
	現在《保種:花蓮原住民農耕知識與飲食文化》
	已經由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出版,
	各大網路書店都能購得。
	.
	花蓮市區的朋友,也可以到孩好書屋親手翻閱,
	摸到那紙張時,你會聞到泥土的味道。
	我們也放了一些在網路,
	歡迎喜歡的人把它帶回家。
	(歡迎到賣貨便)
	.
	這本書,寫的是種子,也是信念。
	那些留在泥土裡的故事,
	.
	.
	願有人翻開時,
	能聽見風裡還有它們在呼吸的聲音。
	.
	這本書不只是一本書,
	它是一次「讓知識回到土地的手裡」的行動。
	我們相信,當種子被保存下來,
	文化,就還有再次發芽的可能!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