賞鯨情報

地方創生八月號 復原中的太魯閣

上回提到,我們幾個做地方創生的朋友,
私下搞了一個「月聚」計畫。 每個月由一個單位當主場,
帶大家走進自己生活的老朋友、關於山的性格、海的脾氣。
.
這次輪到光承。他不一樣, 是個年輕人,
沒有店、沒有品牌,卻有一種說不出的熟悉感
但走在太魯閣的山徑上,他像是這片土地的語言本身。
.
我們從太魯閣遊客中心集合,
一路上光承帶著我們慢慢看、慢慢說,
因為落石危險,車子不太能隨意停下
導航在這裡也派不上用場,大家只好跟著光承的車尾燈,
在 LINE 群組裡開擴音,一邊開車一邊上課。
這種導覽方式很光承,也很實況太魯閣。
.
我們走過斷橋、走過流籠,
從高處俯瞰發電廠的水道、斷掉的鐵橋、裸露的岩壁。
像一篇還沒寫完的文章,句子在地震的那一刻停住了。
立霧溪變濁了,不再清澈,
路上還看著工程機具還在工作,像是未完的句子。
.
光承說:太魯閣不只是國家公園,
而是一段段活生生的歷史:
可能部落裡的人在這裡出生、戀愛、狩獵、種地、蓋屋、過日子。
只是我們都用馬路的視野看這個地方,
從沒想過背後那些生活的重量。
.
0403 地震之後,這裡的每一條路都改變了。
但族人還是得回家。
這裡從來不是觀光景點,是他們的家、他們的山。
他們不是土地的使用者,而是這座山的一部分。
.
這天同行的朋友有十幾位,
高山基地的馬哥補上文化脈絡,洄瀾窩的偉哥談震後旅遊的難題。
大家輪流開口,也有一種默契,
那不是一場學術討論,而是一種
看懂這個地方現在的樣子。
.
說真的,這場活動,跟你熟悉的創生活動一點也不像。
沒有人教怎麼經營粉專、怎麼設計打卡牆。
反而是帶你走進斷層,
讓你看見那些還沒長回來的傷口。
最後,我們停在燕子口。
那個曾經人聲鼎沸的地方,現在,真正地斷了
.
.
橋就在那裡,斷口像靜止的傷,沒有警語,沒有工程。
我們站著,就這樣靜靜地看著它斷在那裡。
像一個沒收尾的句子。
.
下山之後,活動進入第二段。
我們來到新城,光承請來兩位從高山裡搭直升機撤出的長輩。
他們一句一句說起那天的經過。
說得不快,但每一句都沉著落地。
那不是口述歷史,是記憶的交接。
是生活在災難之後,練習把話說出來的方式。
我們靜靜地聽,不只是為了紀錄,
而是為了記得地方創生,不是成果展,不是行銷術。
而是陪著地方一起經歷那些失去的、留下的,和還沒復原的。
.
.
我們不是來檢查地方的傷口,
我們只是來學習怎麼陪它慢慢復原。
.................
也許多年以後你會想起,
你曾在它斷掉的時候來過,
也陪它一起,一點一點地,長回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