賞鯨情報

公益航班-華山基金會

事情是這樣開始的。
那天,我們接到華山基金會的電話。
他們說有幾位長輩,年紀漸長
一個人過節,孤單地守著老舊斑駁的房子
沒什麼人探望。也鮮少出門,
.
但就在這樣的寂靜的日子裡
有個志工朋友問:要不要出海一次?老人家眼睛都亮了
只是這趟旅程,沒有經費
.
那通電話裡,他們沒有講太多細節,
我們也沒問太多故事,
就只是心裡冒出一個念頭:
這樣的事哪需要甚麼猶豫
.
我們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人,
一家在地的賞鯨公司,在這個不算熱鬧的花蓮夏天,
其實也撐得不輕鬆。
.
但我們一直記得,海不只是給觀光客看的,
有些人,是需要出海的。
但不得不說,這些年,我們遇過許許多多的善意
有些人臨時有事無法出海,願意把船票留下
當作一張代用船班,等待另一個需要的人
.
也有像燒餅屋這樣的店,
默默開發了一個小小的三十元的小物,
銅板收一收,就把所有收入匯過來
說:「就當作公益航班,讓需要的人出海去」
.
我們從來不是靠能力撐過來的
是靠著這些微小卻堅定的陪伴
一次一次,讓船繼續出航
所以,當華山基金會問:「可以帶這些老人家出海嗎?」
我們確認了一些需要注意的事,
接著就說:走吧,讓老人家,再年輕一次。
.
直到船開出港,我們才真正聽見他們的故事。
海風溫柔,浪不算大,
像在講一種懂得分寸的語言。
有位長輩站在甲板邊緣,白髮被風吹得有些亂,
他抓著欄杆,安安靜靜地說了一句話:
「我十六歲就在海上了。」
.
語氣裡沒有驕傲,也沒有感嘆,
就像在說:「今天的浪,東北偏南。」
他是潘阿公,噶瑪蘭族人。
年輕時跑過遠洋、也在港邊做過木工,
後來一場意外,胸口留下了一道傷口,直到現在還在。
看著他望向大海的眼神,忽然明白
這趟航程,對他們來說,不只是看看海
是用身體,去確認一件事:
我沒有離開太遠,我還記得,這片海,也還記得我
.
.
我們常說賞鯨是療癒。但我們都明白,
那療癒,不是我們能給的,
是海,知道該怎麼做。
.
謝謝華山基金會,讓這趟旅程發生。
也謝謝每一位默默支持我們的人,
.
因為每一段人生,都有它自己的航線,
我們只是剛剛好,能載他們
經歷一次不孤單的青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