賞鯨情報

海洋生態公益航班

大概是老天爺知道,他們從台中出發,
特地搭上往花蓮的火車,翻過中央山脈。
所以沿途的風景,海天一色的陽光,
原本連下好幾天的雨,也剛好在這天停了。
.
火車上,有人靠著窗戶睡著了;有人戴著耳機,一路沒講什麼話;
也有人拿出筆記本,慢慢寫下一行一行的字,
像是想把這段旅程記下來,留給未來的自己。
.
他們是一群住在機構裡的大孩子。
第一次為了一個不一樣的理由出遠門。
不是去比賽,也不是表演,更不是補習班的營隊,
而是為了來看看,
看看那些長大以後可能會喜歡上的事物。
.
一到花蓮,多羅滿的大總管就笑著恐嚇他們:
「恭喜你們,準備上賊船。
火車只是前菜,接下來還有五小時的船班。」
有人笑了,有人皺眉頭,也有人假裝沒聽見。
.
這是一趟一票難求的航班,平常是去尋找鯨豚,
但今天這趟,是為了他們特別加開的。
一上船,他們就一個個戴上識別證,當起了「海幫手」,
負責記錄每一頭鯨豚的出現、動作、位置,甚至是聲音。
不是來玩,也不是觀光,這是公民科學的第一課。
.
不過說實話,這堂課,身體不一定這麼同意。
海面不穩,一半以上的人都暈得東倒西歪,
有人靠在椅背上不動,有人捧著臉默默忍耐,
也有人在甲板邊吹風,吹到最後還是舉了白旗。
.
鯨豚也不像課本上寫得那麼配合,
今天,只看到幾隻熱帶斑海豚、幾頭飛旋,
還有一瞬間,像是喙鯨出現的輪廓,
閃過去,就沒再回頭。
.
船上領航的,是廖鴻基老師。站在船頭,像一本靜靜翻開的書。
緩緩地,在最對的時機說些話,
讓他們明白,什麼是跟自然相處該有的節奏。
什麼是距離,什麼是等待。即使整整三個小時什麼也沒遇到,
他們也慢慢懂得:有些等待,本來就是海的一部分。
.
還有要特別提的是,一位從新竹趕來的企業家,
也是研究鯨豚聲音的溫博士,今天也在船上。
他自掏腰包搭車過來,沒有收一毛錢,
最珍貴的不是經費,而是他把整天都留給了這些孩子。
除了白天的航班,他還加碼了一堂晚上的鯨豚課,
沒有考試,沒有評量,只有一段接一段,
關於海、關於聲音、也關於他一路聽見的台灣。
.
明天,他們還要換場景,到洄瀾窩去。
學著鋪床、分類回收、打掃廁所。
還有我們那位在廚房裡的超人,海洋主廚龍哥斯特,
要帶他們去市場認識永續魚種,挑選對環境友善的晚餐。
那是另一種溫柔,也是一種責任感。
.
這趟旅程才剛開始,
但他們已經多了更多靜靜的停頓。
像是在心裡,一遍又一遍地咀嚼今天發生的事。
不是食物,是一種正在慢慢長大的心情。
.
我們不敢說,這趟旅程會改變什麼,
但真心希望,當他們離開的時候,
帶走的不只是幾張鯨豚的照片,
而是一些說不出口、卻會藏在心裡很久的東西。
.
像是某個瞬間閃過的念頭
原來我也可以,是對別人有用的那個人。
而這樣的念頭,就像海水,一天又一天地推著時間向前,
不急,但從來沒有停下來過。
.
對那些從小就學會適應世界的孩子來說,
我們只是想讓他們知道:
遠方真的有光,那道光,是為他們預留的。
.
對多羅滿來說,今天或許是再普通不過的一天,
但對他們來說,說不定會是人生裡,
第一次真心想記住的
那個有海、有風,也有一點希望的夏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