賞鯨情報

花蓮縣議會包下「大多多」

今天一早,花蓮縣議會包下「大多多」,
從花蓮港啟航,走海路前往石梯港。
由張竣議長親自帶隊,
這趟旅程不只是海上巡禮,
而是一趟從海上看花蓮的實地行動。
.
小編原本只想記錄一下航程,
沒想到才剛離開港口,就遇見了阿抹(我們熟悉的抹香鯨)
牠浮出水面、吐氣成霧,在晨光中閃爍得格外醒目,
彷彿知道這艘船今天載著一群
平日為民喉舌奔走的議員們,也想一起發聲。
.
開玩笑地說,牠是來「攔轎申冤」的嗎?
但我們也知道,牠什麼都沒說。
只是出現歡迎,表態提醒大家
不要遺忘牠們也是花蓮的特產!(笑)
.
花蓮外海的抹香鯨,近年已成為生態關注的焦點
自2018年開始,屬於深洋大海性巡游鯨種抹香鯨的發現率顯著提升。
花蓮海域除了沿海常發現的五種海豚外,
抹香鯨在2020年的發現率飆升到3.19%,
排名全年發現率的第六名,
更別說這幾年越來越高的機率
.
這樣的變化,不僅讓海上觀察更為活躍,
也提醒我們,花蓮的海域早已是世界級的鯨豚廊道。
.
但長期以來,花蓮的海洋議題,
在資源配置中常被邊緣化。也多半是從陸地的角度被理解、
而這條從花蓮港到石梯港的航線,
沿著東海岸、從港口到港口,不只串起人與海的距離,
也連結著地方發展的未來想像
地方的真實處境與潛力如何?
建議真的要從海上回頭看,才看得清楚。
.
小編會不會太嚴肅了?
不管啦!我一定要趁機繼續說
.
花蓮的海岸線,是連結生活、產業與生態的重要脈絡。
港口的角色、賞鯨活動的未來、甚至沿岸聚落的發展方式,
其實都牽涉我們願不願意
用「海洋的視角」來重新思考地方。
很多過去被視為邊陲的事物,
或許正是下一階段花蓮發展的核心。
.
花蓮的港,不該只是出貨的出口,
也可以成為出發的起點。
這些港口,是旅人靠岸的入口,是地方認識自己的鏡面,
更可能是青年願意返鄉的落點。
如果我們願意從海上重新理解花蓮,
港口就不只是產業節點,而是地方發展的可能起點。
.
還好,小編不是解說員
今日船上的解說員,是花蓮長年投入海洋紀實與教育
金磊磊哥。
他平時以鏡頭記錄海上,今天則用聲音
引導議員們看見這些海中居民的生活樣貌。
.
花蓮的大山仍在歇息,但大海其實很精采很熱鬧。
今天的抹香鯨再次現身,就像是以牠們自己的方式,
在這個時刻說話。
.
謝謝今天走上這趟海路的議員們 花蓮縣議會
特別是 張峻 議長,親自帶隊、走這一趟海路,
讓更多人用自己的眼睛,看見這片海的樣子。
.
對了!楊華美 花蓮縣議員
小編是挺美的!這也一定說的啦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