賞鯨情報

閃閃發亮的大海 多羅滿的名字由來

不少人問:『什麼是多羅滿?』
『花蓮的老地名啊!』
『疑?! 不是洄瀾嗎?』
『啊! 花蓮從前有好多個名字啊!』

花蓮自古以來即是一個多族群分布的區域,加上經歷不同政權的統治,從地名便可看出這個現象:從前對花蓮的稱呼相當多,有「李奧特愛魯」、「哆囉滿」、「崇爻」、「澳奇萊」、「奇萊」、「洄瀾」、「花蓮港」等。
最早關於花蓮的文字記錄,可追溯至大航海時代的十六-十七世紀,
「李奧特愛魯」(Rio Duero)是明朝弘治年間葡萄牙人航海經過東台灣時,對花蓮溪附近區域的稱呼,其意為「產金之河」。


 

而「哆囉滿」則是西元十七世紀,西班牙佔據台灣北部(西元1626至1642年)時留下的地名,西班牙語的原意是「閃閃發亮的地方」
當時曾留下紀錄談到台灣東部海岸的Turumoan(音譯為「哆囉滿」)有很多的沙金,
北部金包里(今台北縣金山鄉)的凱達格蘭族人(Ketagalan)常常到此地進行交易,然後轉賣給漢人。
  
清代的古籍文獻也曾紀錄這產金地點的描述,康熙56年(1717)成書的《諸羅縣志》,以故老相傳的方式記錄下了東台灣的沙金傳說。書中寫到「內山深處有金山,人莫知所在。或云:番世相囑,不令外人知;雖脅之,寧死不以告也」。
  
同時期的巡臺御史黃叔璥在《臺海使槎錄》也寫道「後山『倒咯滿』南有金沙溪,金沙從內山流出,近溪番婦淘沙得金;後為蛤仔難番所據」。
文中的「倒咯滿」即是「哆囉滿」,文中的金沙溪則應為立霧溪或三棧溪,蛤仔難番應是「噶瑪蘭原住民」,當時分布區域大概在花蓮市至新城鄉一帶,由此可知數百年前的花蓮也是以神奇產金地之姿,出現在初漢人的想像之中。

 


大航海時代以來,東台灣也逐漸出現在西方人繪製的地圖中。

但對台灣這美麗之島的後山神秘地帶,不僅在地形地貌仍沒有辦法具體的掌握,更遑論在地的聚落、人文與族群特色了。


儘管如此,「多羅滿」的黃金傳說,

也許正是我們認識這太平洋臨港歷史廊道最有意思的呢!